用户名: 密码:
站内搜索:
    下载中心
   其他下载
   表格下载
   政策下载
 
  政策下载
 首页 >>  下载中心 >> 政策下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2011/9/8 9:07:42 | 阅读:1140次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阐明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全省质监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省质监系统在国家质检总局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优服务、严监管、强素质、上水平、争一流”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全面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保障食品、特种设备和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质监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食品监督检查合格率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质量基础工作全面加强。推进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大力创建浙江区域名牌,名牌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深化实施标准化战略,地方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第一、二、三产业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加强计量基础建设,民生计量和能源计量工作卓有成效;不断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合格评定监管机制更趋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围绕食品、特种设备以及安全健康类产品“三个安全”,全省以区域监管为基础、以综合监管和分类监管为抓手、以预防、预测和预警工作为重点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形成。质监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提升。省级检测实验室工程进展顺利,食品安全、机电CB实验室等一批重点检验检测项目建成并发挥作用,标准化研究和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显著增强,科研立项和成果奖励的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技术机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质量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4个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相继出台,质监法律法规体系更趋完善。质监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经过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全省质监系统为做好新时期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致力于质量水平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二是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切实在全面履行职责中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创新具有浙江特色的质量服务和安全监管机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努力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领导班子和质监队伍。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时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质量建设与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质监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监管和质监技术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专栏1:“十一五”时期主要指标情况

 

类别

指标

2005

2010

备注

质量安全

全省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95.1

97.5

 

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

85.5%

91.7%

 

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80.8%

93.70%

 

特种设备

万台事故率

0.3

0.2

 

万台死亡人数

0.3

0.17

 

质量建设

品牌建设

中国名牌产品

139

289

 

国家免检产品

148

695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6

32

 

浙江名牌

1039

2080

 

标准化

规模以上企业采标率

71.3%

80.0%

 

参与标准制订

国际标准

4

39

 

国家标准

350

1753

 

行业标准

563

1326

 

发布地方标准累计

649

856

 

农业标准化覆盖率

30%

48.8%

 

联盟标准

0

89

 

检验检测

通过计量认证的检验机构

911

1159

 

国家质检中心

8

24

质监系统内

省级质检中心

61

70

 

技术机构业务收入

9.9亿元

14亿元

年均增长7.18%

技术机构装备资产

3.6亿元

12.5亿元

年均增长28.3%

质监系统

队伍建设

 

公务员(包括参公管理人员)

1518

2482

 

事业编

人员

3326

3873

 

教授级高工

3

15

 

博士

4

45

 

硕士

111

622

 

各类高级职称人才

251

505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质监事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从国际看,世界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面临深刻调整,以质量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趋复杂和激烈;从国内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质量、技术、标准等在转型升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省内看,经济社会将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质量强省成为我省的重要战略,成为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质监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定位,创新理念,统筹协调,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我省质量建设,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色的质监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质量强省为目标,充分履行质量、标准化、计量、合格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执法打假等各项职能,着力加强“大质量”建设,积极营造“大监管”格局,全面提升“大平台”服务,为浙江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质取胜、转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质监工作,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把质量、品牌和标准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促进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监管、安全发展。全面履行质量技术监督职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质监法制水平,强化执法监督。坚持严格监督和优质服务相结合,推进形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提升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的有效性。

——改革突破、创新发展。坚持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从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转变,从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品质强省转变。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技术机构改革,鼓励管理和技术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促进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质监事业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着力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精心打造大质监文化,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精心提炼和构建质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激发干部职工的团队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合心、合力、合作的质监工作氛围。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完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质监工作体系,努力建设法治质监、科技质监、和谐质监,不断提升质监部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力争成为“政府满意、人民信赖、企业欢迎、社会赞誉”的政府部门。质监事业发展与履职要求相适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质监系统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具体目标。

——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发展竞争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全省总体质量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培育浙江名牌3000个以上,浙江名牌企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30%。建立全国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20个,88%以上主要工业产品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形成快速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和预警机制。能源、资源节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计量基础作用得到加强。企业质量、标准化、计量基础管理进一步强化。

——有效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完善基层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食品、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监督、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责任得到有效落实,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在较好水平。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强制性标准得到有效实施;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全面实施,认证、咨询和检测等中介市场培育和监管成效明显。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公正高效、注重品牌、水平一流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计量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检验网络进一步健全,实现法检全覆盖;全省质监系统国家质检中心数量达到40家;省级质检中心布局100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达到20个;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装备资产总量达到20亿元。

——加强系统自身建设。质监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明显增强,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更加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系统内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达到100名,硕士研究生学历者达到500名;拥有高级职称人才800名,教授级高工50名。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显著增强,国家中心和省级院所博士后工作站明显增加。

 

专栏2:“十二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1、业务指标

名称

项目

数量

名牌

战略

浙江名牌

3000(其中:服务名牌300个、农产品名牌600个、区域名牌100)

浙江名牌企业对GDP的贡献率

30%以上

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2%以上

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5%以上

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评估覆盖率

100%

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持证率

100%

完成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研究攻关项目

50个以上

设立国家级、省级专业标技委

150个以上

省级重点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100

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300

确立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50

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300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600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达标率

98%以上

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

95%以上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样合格率

97%以上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

500家(其中AAA110家)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

100% 

定期检验率

100%       

事故结案率

100%

万台设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0.40.38

 

 

2、科技指标:

项目

数量

备注

国家质检中心

40

 

省级质检中心

100

省级质监系统重点实验室

50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

20个以上

 

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170

有关部门正式立项

科技成果

40

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科技论文

平均不少于100

本专业领域核心刊物占70%以上

3、人才指标

        时间

项目        

“十二五”末

执法队伍

本科以上

占总数的85%以上

专业技术队伍

教授级高工

50

博士

100

硕士

1000

 

高级职称人才

800

4、经济指标

       时间

项目

2010

2015

年均增长

技术机构业务收入

14亿元

24亿元

11.4%

固定资产总值

19.36亿元

40亿元

15.6%

仪器设备总值

12.5亿元

20亿元

9.86%

 

 

三、加强质量建设

()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坚持“统筹、协调、开放、互动”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共同推进的质量工作机制,明确质量强省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着力营造“大质量”工作格局。探索宏观质量分析新领域。建立以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竞争力比较与分析,为各级政府提供质量形势分析报告。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并针对性地制订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名牌战略。加强名牌建设规划,围绕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集群和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加大名牌培育、扶持和服务力度,大力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名牌培育,树立一批现代服务业的品牌企业。完善名牌评价机制,着力引导企业经营名牌,努力将名牌纳入企业无形资产评价体系,促进名牌战略健康发展。建设企业质量诚信体系。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建立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将质量信用等级与社会信用体系相链接,进一步探索与金融机构的互动机制,增加企业失信风险。加强企业质量档案建设,构建质量诚信信息的归集、披露和查询信息网络,加强引导,鼓励诚信,惩戒失信,促进企业自律,努力营造讲质量、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质量奖体系。开展“千家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万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活动,引导广大企业和各类组织以争创质量奖为目标,夯实质量基础,追求卓越绩效。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定中长期质量发展规划,把质量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参与、各方协调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将标准化工作同产业建设、企业发展、消费者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标准的制修订充分反映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强化标准的实施推广,推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快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农业地方标准制订步伐,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标准化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做好船舶修造、环保装备、重大技术装备、先进专用设备等领域标准化工作;配合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机械、电气、纺织、服装等领域标准化工作;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旅游等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在商贸、旅游、餐饮、交通等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重点制订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服务质量标准,全面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我省设立机构。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抢占产业制高点。加强标准化主体培育,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鼓励其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的结合,鼓励产业链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继续开展创建标准创新型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标准服务支撑体系。加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整合标准信息资源,确保有效馆藏60万册以上。与全省支柱产业、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服务业和进出口贸易有关的国内外标准、技术法规采集率达到100%。建立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和防范预警系统。加速推进条码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建立完善条码系统成员数据库及应用服务体系,组建国家物流信息系统性能评测及服务评估中心;建立适应全省代码工作发展的管理和应用体系,启动“浙江省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项目建设。

(三)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完善民生计量体系。广泛开展“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主题行动,大力推进民生计量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拓展民生计量领域,努力把民生计量工作范围覆盖到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领域;拓宽计量惠民服务渠道,力争覆盖全省98%以上社区乡镇;探索设立民生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计量惠民长效服务机制。深化能源计量工作。在全省高能耗块状行业中全面推进能源计量应用管理工作,力争行业全覆盖;建成并有效运行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浙江)及若干省内区域性能源计量中心;加大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力度;建立完善对食品、化妆品等商品的限制过度包装计量监督抽查制度;探索拓展农业节水计量和服务业能源计量等工作新领域。加强工业计量。以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为载体,指导帮助企业加强工业计量器具的配备管理,搭建企业科学化管理所必需的计量工作平台。加强计量行政监管。加强计量器具证后监督管理工作,强化计量行政执法;积极探索建立民生计量领域的预警与应急机制;改进和完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监督抽查方式。加强量传溯源体系建设。建成技术层级分明、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地方特色鲜明的较为完整的量传溯源体系;加强对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量值比对工作。加强对校准市场的规范管理,探索建立社会校准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努力形成基本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量校准体系。

(四)完善合格评定监管体系创新合格评定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合格评定工作机制。推进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全面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动节能节水节材、绿色标志、能源效率、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森林产品等自愿性产品认证。推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信息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认证认可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对从业机构和人员、获证企业及产品的监督管理,健全认证质量可追溯体系。培育良好的检验检测市场。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检验机构评审把关工作,鼓励社会资源与国外机构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实验室参加国际高水平能力验证活动;积极推进县域农产品检测资源的整合,确保全省农产品检测能力的提升。加强区域合作与互认。推进认证认可国际互信与互认,完善长三角认证认可工作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区域之间检验检测、校准数据等方面的互认工作。

四、实施科学监管

(一)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继续探索完善乡镇统一领导、站(所)协调指导、片区责任清晰、村居属地管理、企业责任落实、各方齐抓共管的区域监管模式。加强基层质监站(所)和行业协会建设,发展壮大乡镇质监员、农村协管员、企业质检员队伍,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深化实施产品质量重点关注制度,积极组织“三员”队伍开展产品质量安全巡查,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企业质量安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突出对直接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重点产品,强化生产许可证受理、审查、发证、后续监督等重点环节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加快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工作机制,构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平台,实施安全防护与快速处置。改进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从调整抽查模式、目录、时间、频率等入手,突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监督抽查,加大对涉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风险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确保监督抽查后处理到位率达到100%,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和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制定缺陷产品召回地方法规,加大对质量不合格产品召回力度,逐步建立质量安全问题产品的市场退出机制。

(二)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做到制度完善、责任明确、程序合理、把关严格、监管到位。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及监管制度,实施食品企业分类监管。加强食品生产领域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强化获证企业的后续监管,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以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完善食品安全分析评估制度,完善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强化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潜在问题的研究。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形成重点突出、功能完善、实用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完善部门间合力监管的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三)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制,加强质监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督促协调、社会广泛监督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地方法规、规章、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完善特种设备省、市、县三级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建立高效敏捷、运行可靠的安全监察信息网络。严格实施生产单位行政许可,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市场准入关。加强对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监察。加强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四)加大打假治劣力度。针对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集中打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重点打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加强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加强再加工纤维治理,规范引导再加工纤维合理利用。以“12365”为核心,建立针对群众举报、质量申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建立功能完善、机制健全、反应快捷的打假指挥监控系统,实施重大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措施事前报告制度,对突发事件、紧急事件、重大复杂案件实施统一指挥,发挥全省质监系统整体合力。加强质监系统内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更为有效的打假治劣联动机制。

五、强化技术支撑

(一)加快推进科技质监建设。在全省质监系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增强技术支撑力、技术监管力、技术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坚持互动融合、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的原则,加快建构以质量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标准计量技术支撑体系、质监公共检验检测体系、质监技术创新体系、质监信息化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质监体系框架,加快科技和质监工作的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内在能动作用,提高科学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传统质监向现代质监转变,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

(二)完善质监公共检验检测体系。围绕政府要求和产业需求,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进,优化检验检测能力结构,完善检验检测空间布局,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全省系统检验检测项目建设战略调整。着力填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检验检测能力的空白。立足于我省三大产业带、重要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与产业对接的检验检测项目。着力做专做精,进一步推进各级技术机构错位发展。

 

专栏3:分行业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产业领域

重点建设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建设高速电梯及零部件、光机电、装备制造业基础检测及机械安全评估、注塑机和数控机床节能安全、金属和橡塑密封材质检测能力,提升阀门、金融设备及零配件、特种紧固件及原材料、精密模具、环保设备与材料、轴承及零配件、电机、包装机械、纺织机械及配件、缝纫机整机及其零部件检测能力;提升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和检验能力、特殊材料承压设备检测能力

海洋新兴

重点建设海洋工程平台、船舶舾装产品、造船起重机金属结构安全性能检测能力

新能源

重点建设太阳能光伏产品、新型燃料检测能力,提升太阳能光热利用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量传能力

新能源汽车

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检测能力,提升绿色动力电源产品检测能力;建设整车控制仪表、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领域、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量传体系

物联网

重点建设物联网智能技术、传感器、射频(RFID)综合性能检测能力

新材料

重点建设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绿色建材及碳纤维等新型无机材料、有机硅等化工新材料、新型纤维材料、环保功能材料检测能力;建设新材料领域量传能力

核电关联

重点建设核电设备及材料检测能力

节能环保

重点建设循环利用材料分析、电器节能、热泵机组、节能灶等产品检测能力以及电子电气产品回收再利用检测技术能力、高效照明产品检测能力,提升建筑节能检测能力;提升特种设备节能测试能力

生物

重点建设生物产业领域检测仪器量传能力

转型升级重点产业

石化

重点建设精细化工产品检测能力,提升石化产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基础化工原料产品检测能力

钢铁

重点提升钢结构产品、金属管道及不锈钢产品检测能力

电子信息

重点建设LED电子信息产品检测能力、提升电子电声产品检测能力

有色金属

重点建设金属材料热处理检测能力,提升金属材料及制品检测能力、不锈钢无损检测和性能检测能力

汽车

重点提升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汽车关键零部件检测能力

轻工

重点建设新型高新技术加工食品检测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提升食品及食品包装、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鉴定及安全性分析、智能家电及照明电器检测能力,提升食品添加剂及微生物、腌制食品、造纸化学品、竹木业产品、椅业产品检测能力

纺织

重点提升纺织服装产品、纱线和纺织面料、化纤产品、茧丝及纤维制品、钮扣及服饰、毛针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染化料、棉纺织品检测能力

建材

重点提升大口径、高性能管材、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水暖五金、建筑安全玻璃、新型墙体材料检测能力

 

专栏4:分地区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

省本级

重点建设新能源、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检测能力,提升石化、纺织、建材等传统转型升级产业产品以及食品、部分重点监管消费品检测能力;重点建设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量传能力,提升传统领域量传能力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能力,加强城市能源计量和天然气实流流量计量能力建设;重点建设高速电梯及零部件检测能力和特种设备节能测试能力

杭州市

重点建设半导体节能光源、复合食品添加剂、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建筑五金材料、化纤纺织产品、钢结构、碳酸钙及其相关产品、造纸化学品检测能力;建设医疗卫生计量检测能力;建设低温装备检测技术能力,提升特种设备失效分析测试能力

宁波市

重点建设石化产品、金属材料热处理、注塑机、数控机床节能安全、金属和橡塑密封材质检测能力,提升腌制食品、燃气用具检测能力;提升强制检定项目能力;提升压力管道密封元件、特殊材料承压设备检测能力

温州市

重点建设工业电器、金融设备及零配件、LED电子信息产品、电工仪器仪表、阀门、光学视镜、汽摩配产品检测能力;提升传统领域计量检测能力;提升特种设备节能检测能力

湖州市

重点建设绿色动力电源产品、新型竹木制品、生物环保材料检测能力,提升茧丝及纤维制品、椅业、金属管道及不锈钢产品、耐火材料检测能力;提升长度类精密测量项目检定能力;建设工业锅炉能源效率测试能力

嘉兴市

重点建设光机电、太阳能光热利用产品、核电关联产品、特殊紧固件检测能力,提升电子电声产品、产业用纺织品检测能力;提升传统领域计量检测能力;建设金属材料性能评估能力

绍兴市

重点提升合金新材料、环保设备与材料、轴承及零配件、纺织品与染化料、纺织机械检测能力,建设照明电器检测能力;提升传统领域计量检测能力;提升特种设备无损检测、金相检测和桥门式起重机、化工管道检测能力

金华市

重点提升汽车零部件、饰品、工量具、食品与农产品、棉纺织品、木雕红木家具、五金等产品检测能力;提升汽摩配模具产品几何量检测和检测设备计量检定与校准能力;建设金属监督检测能力

衢州市

重点建设氟硅新材料检测能力,提升食品、蜂制品、消防产品、竹木制品检测能力;提升传统领域计量检测能力;建设电梯能源效率检测能力

舟山市

重点建设海洋工程平台、船舶舾装产品检测能力,提升海洋食品、塑机螺杆检测能力;提升大容量检定、物流及基础计量检定校准能力

台州市

重点提升电机、泵、工量刃具、休闲用品、汽车装饰用品、模具检测能力,建设石化产品检测能力;提升传统领域计量检测能力;建设球形储罐检测能力

丽水市

重点建设不锈钢检测能力,提升食品农产品、智能楼宇、汽车空调(配件)、带锯床及特色机械装备产品检测能力;提升民生计量和工业计量检测能力;提升压力容器、有机热载体油品、机电类特种设备检测能力

 

(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100个高水平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千家企业质量帮扶”活动,通过开放实验室、专家技术服务等方式,为企业就地就近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质量提升相关的分析测试、标准创新、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服务,使平台成为产业转升助推器、企业发展服务器、科技创新孵化器。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联建共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促进“三职融合”和“三级联动”。推动技术机构打破原有业务领域分工界限,实现计量、质检、标准化“三职融合”和业务多元化发展,加快质监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技术机构合作建立一批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三级技术机构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形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实施“3215”技术提升工程(攻克300个检验检测技术难题、实施200个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培育100个技术专家团队、建设50个系统科研重点实验室),引导技术机构优化检测装备配置,提高测试、分析、鉴定、预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推动技术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过程控制,提高检测效率;全面加强科研顶层设计,凝练重大科技项目,在检验检测关键技术、重要技术法规制修订以及检验检测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技术机构与高校、企业建立区域性质检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技术联盟。

(六)增强技术机构核心竞争力。坚持技术机构履行公益职能和参与市场竞争“两手硬”的发展方向不动摇,继续深化技术机构改革。加快健全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技术机构治理架构,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推进技术机构科学发展。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强化技术机构公共技术服务职能。深入推进技术机构事企分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抢占市场高点,拓展发展空间,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品牌,争创省级服务业名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六、夯实事业基础

(一)加强队伍建设,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和组织保障。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质监事业改革与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质监公务员队伍;探索建立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熟练、执法规范、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实施科技人才建设工程。大力引进、培养领军人物、权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争创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创造条件优化基层技术机构用人环境,加强人才柔性引进培养,加速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建立教育培训基地,构建以理论基础、宏观思维、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脱产、半脱产与业余自学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法制建设,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认真实施省局《关于推进法治质监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落实法治质监各项任务。加强立法研究,以建设质量强省为主线,完善我省质量监督地方法规和规章体系;加强政策研究,研究解决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加大法律知识和实务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质监系统依法行政意识和行政执法水平;加强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管理,建立规范性文件的发布管理、定期清理和评价制度,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与水平。以“法律五上六进”为重点,大力开展“六五”普法活动。

(三)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突出重大项目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调度和建设,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实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为契机,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建设,高度重视质监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系统经费逐年增长。统筹协调,有重点地安排项目建设和事业发展经费。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引导技术机构加大积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技术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培育工程、金质工程(二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及以省标准化大楼、省级特种设备综合测试基地、省级检测实验室基地二期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专栏5:“十二五”重点保障工程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人才培育工程

建立开放有序、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拥有教授级高工50名以上、各类高级技术职称800名以上、博士学历100名以上,轮训检测技术人才5000名以上,培育质监专家团队100个以上,形成一批国内检验检测科技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以技术机构为核心,集聚或联合其他资源,构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持续努力,在全省建设100个高水平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检验检测装备原值达到20亿以上,实验室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拥有国家级质检中心40家,省级质检中心100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20家,覆盖我省产值100亿元以上主要产业集群。

金质工程(二期)

建设 “二网二平台一中心五系统”(2215工程),构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高度整合、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信息安全稳定可靠的“智慧质监”信息化保障体系。基本建成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网络和大集中架构的绿色数据中心,形成一数一源、上下贯通、横向交互的质监网络系统。建设集成质量安全、质量信用、质量评价、质量技术支撑和质监综合政务等内容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规范,实现信息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质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省级检测实验室基地(二期)

完成建筑面积为60000平方米的省级检测实验室基地(二期)建设,重点提升新能源、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前瞻性强和覆盖面广的质量检验检测和计量校准测试能力。建设国家光伏产品质检中心、国家物联网智能技术质检中心和国家精细化工产品质检中心。

省标准化大楼工程项目

完成建筑面积为60000平方米的浙江省标准化研究技术大楼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确保标准化研究与工作环境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成为全国一流的集聚、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先进省市的标准资源中心和我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开展标准的转化、研究、实施、推广、应用的技术中心。

特种设备综合测试基地工程项目

完成占地面积约100亩的省特种设备综合测试海宁基地。打造国家高速电梯及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建设槽罐车试验基地和特种设备培训基地,建设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特种设备节能重点实验室和特种设备型式试验重点实验室。

 

(四)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质监事业发展空间。充分借助长三角区域合作等平台,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新领域,加强质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地区间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组织并参与国际、地区间双边或多边的业务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鼓励技术机构开展国际技术讲座或论坛,互派访问学者,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填补国内空白。大力推动技术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际知名认证检测机构和采购商的合作,争取在机电、纺织等关键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互认取得突破。

(五)加强质监文化建设,为质监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炼、培育和弘扬新时期质监精神,打造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团结向上、勤政务实、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质监新风尚。继续推进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把质监文化建设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结合起来,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结合起来,与加强质监部门自身建设结合起来,营造“和谐质监”的良好氛围,培育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先进质监文化。

(六)加强廉政建设,为质监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纪律保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以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检验检测、评审推荐、基建采购、财务收支、干部人事等岗位行为,控制权力腐败风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进一步实施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推进机关作风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各责任主体的作用,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推动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开创全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局面。

七、保障规划实施

全省质监系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手段,善于用新的机制、新的思路和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对影响我省质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认真组织开展战略性、前瞻性调查研究,为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增强质监工作决策的科学性。二是要争取多方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争取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经费支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争取把质监科技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政策支持。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紧密围绕质监中心工作,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手段、提升宣传效果,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机制,大力宣传质量强省,传播质量理念,弘扬质量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质监工作、支持质监工作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统一的基层局分类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夯实基层质监力量。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塑造部门形象。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贯彻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规划,按年度分解和落实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建立落实规划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通过规划的实施,使全省质监工作和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促进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气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办公地址:宁波市奉化区大成东路1178号 邮编:315500
建议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7.0 分辨率 1024*768
网站技术支持:宁波瑞一科技 建站热线:18605741551
本站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